业务咨询
中国:
Email: marketing@bbxynj.com
业务咨询专线:400-780-8018
(仅限服务咨询,其他事宜请拨打川沙总部电话)
川沙总部电话: +86 (21) 5859-1500
海外:
+1(781)535-1428(U.S.)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SPR技术基于物理光学现象,能够精准地检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Biacore为代表的SPR技术,不仅在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上市申报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被正式收录于2020版《中国药典》,成为行业内的权威标准。
此外,SPR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适用于抗体药物的研究,还在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小分子靶点的发现与相互作用研究中大放异彩。可以说,SPR技术为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助力科研人员在探索药物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w66国际·利来邀请生物部酶学项目经理董海辉老师为您解答SPR实验试验中常见的问题。点击链接:https://www.bbxynj.com/video/spr-technology.shtml?sessionid=1533986035,回顾SPR技术探索与避坑实战指南直播!
01 请问SPR做kinetics 1:1 binding拟合kd 超限导致拟合有误差,affinity拟合不可信,这样的数据如何拟合和分析?
董海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一是优化实验条件,降低分析物浓度至几十RU,提高流速,延长解离时间,以提高信号捕捉的准确性;二是优化数据处理与分析,选择合适的模型(如双位点模型或考虑质量传递影响的模型),对整个数据集进行全局拟合,并仔细校正基线和扣除背景信号,减少误差。
02 请问做多肽和蛋白结合时,氨基偶联法固定蛋白,结果发现baseline一直在上升,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董海辉:若发现基线一直在上升,可能是由于缓冲液或样品中存在非特异性吸附导致的。可以尝试在缓冲液中添加适量的BSA(如1%),或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吐温20),增加洗涤步骤以减少非特异性吸附;或者调整流速,适当提高流速,有助于减少蛋白在芯片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
03 想问下最后一个案例,使用捕获法后,得到的响应值在30RU左右,比预期高,有没有可能是结合位点不止一个?
董海辉:一般来说,抗体捕获法后得到的响应值出乎意料的高,可能有多种原因。结合位点不止一个确实可能导致较高的响应值,但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例如,抗原结合过程中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吸附,或者实验条件(如缓冲液成分、流速等)不理想。此外,抗体本身的亲和力过高,或者抗原浓度过高也可能导致响应值偏高。
04 共价非可逆化合物可以用这个方法测亲和力吗?
董海辉:是可以使用的,例如,使用单循环方法,通过在多个不同浓度下进行单次注射,观察结合曲线的饱和情况,从而间接推断亲和力。需要注意的是,共价非可逆化合物的亲和力测量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如浓度、温度、缓冲液组成等)的显著影响,因此在设计实验和解读结果时需要特别小心。
05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非特异性吸附呢?
董海辉:判断是否存在非特异性吸附,可查看数据分析中的“Binding to reference”质控参数。若该参数值超过活性通道扣减参比通道信号值的20%,则可能表明存在显著的非特异性吸附。为减少非特异性吸附,可优化实验条件,如在缓冲液中加入适量BSA或表面活性剂(如吐温20),控制固定量,延长再生时间,以及确保抗体或抗原具有高特异性。
如果您对于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过程中有一些困惑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专题内容,可以留下您的问题和建议,w66国际·利来希望和您一起,探索新药研发的奇妙世界。